top of page
作家相片臨床心理學家 廖嘉敏女士

健康online︱疫下學習模式改變小朋友壓力大易扭計 親子忌硬碰製作心靈樽助安定情緒


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敏(Carmen)表示,在家上網課因為互動相對較少,又容易被其他事情分心,令到能夠吸收的課堂內容打了折扣,甚至感到一知半解,尤其是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,如讀寫障礙、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等。在這種情況下復課,無論是追進度或追功能,感到壓力都屬正常,更有些學童本身有社交困難,復課後都需要較多時間去適應。

臨床上有些學童因壓力大,或情緒問題例如低落、緊張、焦慮等症狀求助,個別更因而抗拒在近期復課後返學。例如曾有初小學童,在父母眼中性格溫馴、很聽話,但一向對自己的成績要求很高,經歷長時間的停課後,很擔心未能掌握網課進度而影響考試成績,因而變得容易發脾氣、𤷪𤺧,經常扭計,又不願意溫書做功課,有時候會將家中物品亂丟,甚至將自己鎖在房中鬧情緒,令家人十分擔心,要帶往求助。

Carmen表示,兒童不懂得、不習慣用說話表達一些負面情緒,通常會透過扭計、發脾氣作宣洩,例如經常與兄弟姊妹嘈交、「成日亂丟嘢、整爛啲嘢或整爛啲玩具」、駁嘴、不願意返學或做功課等。但這些行為往往會被家長誤解為「玩嘢、搞搞震」、不合作,甚至刻意作對,導致親子關係轉差。家長不妨留意小朋友有否出現下列的壓力反應和表現:

【情緒方面】

煩躁不安、容易扭計、發脾氣、𤷪𤺧、情緒低落或焦慮

【生理方面】

寢食難安或胃口變差、瞓得差或瞓好多,容易攰、無精神、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腸胃不適(如胃痛、肚痛或作嘔等)

【認知及思考方面】

變得無記性、難以集中、會感到腦海一片空白、需要較多時間處理訊息或反應變慢、容易被負面思想纏繞

【行為方面】

對喜歡的事情變得提不起勁、欠缺動力、減少說話或自成一國

若持續4星期或以上,沒有改善,甚或變得頻密或嚴重,宜向專業人士求助,例如家庭醫生、精神科醫生、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等。

當小朋友發脾氣、鬧情緒時,大腦內負責處理危機和威脅訊息的杏仁核會變活躍,令人進入戒備狀態,啟動攻擊、逃避,或者不懂反應這個模式,同時礙於負責分析和控制情緒的大腦皮層未成熟,故此時若家長以「打、鬧、嚇」等方式回應,只會挑起小朋友更大對抗;至於嘗試向仔女講道理的做法也不大可行,因為這個時候小朋友難以接收訊息。

心靈樽製作方法


材料:喜歡顏色的閃粉或亮片(可按喜好揀選單一或多種顏色)、一支膠水、清水及有蓋的透明膠樽

做法:

  1. 以清水和膠水的比例,約7比3或6比4製作

  2. 先加入清水,再倒入膠水,大約3/4樽滿,用小木棒拌勻

  3. 倒入適量閃粉、亮片

  4. 注滿膠樽

  5. 留意閃粉慢慢沉底的時候會否太慢或太快,一般約1.5至3分鐘,若太快可加多一些膠水,太慢可加多一些水,最後扭緊樽蓋

媒體平台:健康蘋台


內容提供:廖嘉敏女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